爱情源于什么时代?最古老的人类有爱情吗?

作为两性社会学研究员,这题可以答一下。

一、爱情的定义

如果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那么你一定会知道,人是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的,毕竟我们人类首先是动物,但我们又不仅仅是动物,我们还有社会属性,因此我们和其他动物有着根本不同。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爱情做出过定义:始于两性吸引,得到精神升华,期望缔结排他性的稳定关系,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

这个定义中就体现了爱情的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其中“始于性吸引”即爱情的自然属性,得到精神升华即爱情的社会属性,这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一些历史残余和社会因素,目前存在不少对性污名化的观点,部分人试图抹杀爱情的自然属性,他们认为人类的自然属性是低级的,肮脏的,认为只有社会属性的情感才是纯粹的爱情。

当然,如果剥离掉“始于性吸引”这个自然属性,也可以有精神升华并培养出高级情感,但这种高级情感不是爱情,而是亲情或是友情,我知道很多对性污名化的人喜欢拿亲情当爱情,但这不是爱情,在定义上它就不是。

爱情的定义决定了它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只有始于性吸引,得到精神升华后培养出来的高级情感才是爱情,就好像完整的人一定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任何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人都不可能回避人类的自然属性,只有脱离实践的唯心主义空想家才会有这样的幻想。

二、爱情的起源与发展

那么,完整的具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符合唯物主义定义的爱情究竟起源于何时呢?

在原始社会,人类刚刚和动物界告别,动物的原始本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此时的两性关系只有自然属性,尚不具备社会属性,往往是以群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类在这个时期当然不会有爱情。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早期文明,人们开始由群婚进入个体婚。在上世纪50年代,云南永宁的纳西族便处在这样的社会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对纳西族的研究来寻找人类爱情萌发生长的踪迹。

根据《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和母系家庭》,“阿注婚”分为很多种类,从时间上分有临时阿注(相交极短,甚至只有一夜)、短期阿注(1-3年),长期阿注(3年以上,甚至白头偕老),从双方共同生活的情况来分,有异居阿注,也有同居阿注,有的纳西族人可能同时拥有多个阿注。

阿注是对偶婚的早期形态,是母系时代人们从群婚到个体婚的过度。

纳西族人在结交阿注时有一定的标准和条件,比较注重双方的年龄、外貌和个人能力,这说明自然属性在结交阿注时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但在结交长期阿注时,人们还会在意双方的感情。

在纳西族社会中,若一个女子已经有了公开的长期男阿注,第三者要与该女子建立临时阿注关系时,便只能采取较为隐蔽的方式,若两个男子碰巧在女家相遇,临时阿注往往会自动离开女家,万一发生纠纷,舆论也会倾向于指责临时阿注,这说明长期阿注具有一定排他性。

具备感情和排他性,这些是咱们之前提到爱情的必要社会属性,这说明长期阿注除了自然属性外,开始具备了一定社会属性。

那么,这种对偶婚基础上产生的爱情,是否就完全属于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呢?

不是,恩格斯认为这是 “原始的爱”,它处于“单纯的性欲”和“现代爱”的中间阶段。“原始的爱”的特点是,尽管开始具备了一定社会属性,但由于人类文明水平有限,社会属性依然很弱,因而自然属性依然是这种关系的主体。

因此,真正意义上“现代的爱”,一定出现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之后的时代。恩格斯认为,爱情是在奴隶时代萌芽,产生于封建时代,中世纪的骑士爱是“现代爱”萌芽的第一个阶段。

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在中世纪之前,比如希腊神话中不就有爱情题材吗?

是的,从希腊神话可以看出,爱情生活当时是一种普遍现象,从宙斯到半神半人都有爱情事件。

然而众所周知,希腊神话中的所谓“爱情”在现代人看来是如此混乱不堪,希腊人对诸神之间自由放荡的生活不仅不加掩饰,还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大加渲染,不难看出这种所谓“爱情”不过是对性欲的美化,有一定社会属性但并不完整,依然只是“原始的爱”。

不仅古希腊,在我国的先秦时代,民风也相当开放,和古希腊很像。

有人可能会提到“柏拉图式爱情”,这个其实是后人断章取义。

其实在古希腊文化中,女性并不算完整的人,异性婚姻制度只不过是为了社会构建,古希腊人认为爱情只能发生在完整的人,即男性之间。事实上古希腊人非常崇尚男性之间的“友谊”,在雅典,男人的“友谊”被法律赋予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支持,马其顿的同伴骑兵更是CP上阵,在爱的掩护下战斗力极强。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阐述的柏拉图式爱情,主要指成年男子与美少男之间的爱情,且要注重神交胜于形交。这个概念被后世的一些不承认人类自然属性的唯心主义者套用在缺乏自然属性,只有社会属性的男女友谊上,分明是他们把友情当爱情,却张冠李戴说成是“柏拉图式爱情”。

人云亦云曲解柏拉图是没有文化,不承认人类的自然属性则是不懂最基本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还把这玩意奉为圭臬,自觉比那些尚存自然属性的人类更加高明。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女性的地位大大下降,沦为男性的附属品。此时无论是自然属性还是精神升华,在这个阶段的婚姻中都完全处于边缘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是家族利益。在包办之下,婚姻成了一种契约和利益交换,而且往往双方年龄悬殊,与个人意愿完全无关。

这种包办婚姻与爱情完全脱节,为了维护这种令人窒息的婚姻的稳定性,与这种社会阶段配套的文化往往也宣扬禁欲主义,对人类的自然属性搞污名化就始于这一时期,这一点无论是在西方中世纪,还是中东阿拉伯,还是东亚儒家都是一样的,尽管这三种文化差异极大,但在本质上却惊人的相似。

然而人类的自然属性是即使再压抑也是不可磨灭的,这种契约式的婚姻越是压抑,就越为婚外情提供了沃土——贵妇与丈夫维系婚姻,同时与骑士谈情说爱。

后来,这种婚外情由阿基坦公国的女公爵,先后做过英法两国王后的埃莉诺奠定了文化和理论基础,拥有了专有名称,“典雅爱情”L'amour de la Cour,专指骑士和贵妇之间的爱情。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张旗鼓的公开宣扬纯粹爱情的美好,在埃莉诺对文化的控制以及后人的不断宣扬之下,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典雅爱情不仅能使恋爱中的人心情陶醉愉悦,更具有净化心灵,增添德行的特殊功能。

当代人也许会觉得这不可思议,事实上建立爱情之上的婚姻,几乎可以说是18世纪之后才发明的,中世纪的人是无法理解的,那时的人直截了当的宣布,爱情和婚姻互不相容,典雅爱情由于骑士与贵妇的地位悬殊,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婚姻的结果,婚姻在当时完全就是利益契约,那时的人认为婚姻是对爱情的亵渎。

说到阿基坦的埃莉诺,可能中国人对她还比较陌生,但欧洲人却耳熟能详,尤其在法国和英国简直喜闻乐见,此人被誉为“欧洲王室的祖母”,在欧洲的地位相当于秦皇汉武在中国。

埃莉诺从小接受了非常优秀的教育,姿势水平非常高,她在15岁时继承了爵位,作为强大公国的女公爵,她为了利益先后嫁给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英国国王亨利二世,并同时保有属于自己的阿基坦公国,她的几个儿子先后做过英国国王,此外还有数个女儿嫁给他国君主,是当时欧洲最有权势的女人。

埃莉诺热情好动,英勇浪漫,亲自参加过第二次十字军东征,领导过数十场战役。由于身为女性,她不方便直接领兵作战,雇佣骑士则有非常高的成本,因此她逐渐开始利用她的追求者和情人来作战,一分钱不花,效果还相当好。

为了让这种模式更加系统化,埃莉诺养了一大批吟游诗人,积极扶持普罗旺斯抒情诗,专门讴歌骑士与贵妇之间的典雅爱情。

普罗旺斯抒情诗的重要性可能国人尚不知晓,但在西方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普罗旺斯抒情诗可以说是现代诗歌的鼻祖,并在其基础上产生了后世的骑士文学,对西方文学,对骑士文化,乃至对西方行为标准均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普罗旺斯抒情诗在西方文学史、文化史乃至文明史上均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埃莉诺通过对普罗旺斯抒情诗的扶持,逐渐掌握了文化霸权,典雅爱情逐渐由罪恶的婚外情成为了骑士的美好生活方式。

在典雅爱情中,贵妇的地位至高无上,骑士是她们的附庸,要想获得她们的爱,必须发誓效忠,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确认情人关系有正规的仪式,首先,骑士跪下来,把双手紧握放在贵妇手中,随后,在证人及圣物面前,宣誓他将为贵妇尽忠直到死亡,贵妇在接受骑士的宣誓之后,答应给予他最温柔的感情,并把一枚戒指戴在他手上,然后吻一下,扶他站起来。

这样,骑士对贵妇的忠诚就如同对领主的忠诚一样,包括听从贵妇的命令,为她而战,冒一切危险。

在过去,骑士为领主效忠,为金钱或是荣誉而战,而现在,他还得为爱情而战。

大概因为可以不花钱不封地就能获得骑士的效忠,这些贵妇的丈夫不仅对妻子的这种行为视而不见,反而大加赞赏。

为了将典雅爱情制度化,埃莉诺和她的女儿玛丽先后组织过“爱情法庭(Cour de l'amour)”,以解决典雅爱情中的疑难问题,他们编制了《高尚爱情之艺术》并定下了31条规则。这种活动成为当时欧洲宫廷中高雅的时髦,一直延续到15世纪,法国和德国等地一些王公贵族都举行过“爱情法庭”。

恩格斯认为,这种典雅爱情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的第一个形式。

请各位先不要从现代人的角度,对这种婚外情做价值批判,恩格斯还说过,“从这种力图破坏婚姻的爱情,到那种应该成为婚姻基础的爱情,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程。”典雅爱情这种畸形之所以存在,是有历史原因的。

那么,为什么典雅爱情是真正意义的爱情,也就是现代之爱呢?

咱们再回顾一下爱情的定义:始于性吸引,得到精神升华,以长久结合为目的的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

骑士与贵妇很明显是始于性吸引的,借由各种文学、宗教以及骑士精神的文化得到了精神升华,且确定情人有着正式的仪式,是一种畸形的,婚姻以外的长久结合的形式,甚至有专门的爱情法庭对情人关系进行裁决。

因此典雅爱情符合爱情的全部定义,既有自然属性,也有比较高级的社会属性。

这种畸形爱情的成因并非是现代卫道士口中的道德低下,而是中世纪吃人的封建礼教压迫所致。

我们会发现,封建时代的爱情,普遍是反抗包办婚姻的。

我国古代和西方一样,也是包办婚姻,我国古代与爱情相关的文学艺术,也普遍具有反抗包办婚姻的特点,典型的比如《梁祝》、《西厢记》等等。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在欧洲逐渐萌芽,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代表,西方人开始试图把爱情与婚姻结合在一起,并希望爱情的力量能够打破家族世仇,或是门第差异,至此,现代爱情完全形成。

我国由于封建时代持续时间较长,包办婚姻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许多百年前的伟人都曾有过包办婚姻。

包办婚姻的封建遗毒至今仍有残余,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现象。

比如女孩A对男生一见钟情而恋爱,目前的社会舆论倾向于批判她easy,或是劝告她“男人轻易得到的不会珍惜”;

而女孩B对男生一开始不怎么心动,但因为男生长此以往的对她好,感动了她从而与之交往,最后滋生出了感情,当下的舆论更倾向于歌颂B的恋爱。

对男性也是一样,当下舆论往往对那些给女性花钱、赚钱买房、对女生好等方法来吸引女生的男人,相比那些靠英俊外貌和甜言蜜语来俘获女孩的男人给出更高的评价,前者被评价为踏实负责,后者则被评价为渣男,这种社会评价对男性的自身建设方向和价值观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这并不奇怪,咱们在之前说过,为了维护包办婚姻的稳定性,与当时的社会阶段配套的文化往往也宣扬禁欲主义,这种文化致力于回避和污名化人类的自然属性,我国脱离实质性的包办婚姻不过三四十年,因此存在浓重的包办婚姻遗毒很正常。

在这种环境下,许多人向往的“爱情”,是缺乏性魅力的男方对女方各种好,对她上心,天天在她身边,慢慢地熟悉感和安全感来了,感动了女方,双方逐渐的培养出了感情。

然而根据恩格斯对爱情的定义,这种所谓的“爱情”只具备爱情的社会属性,回避了自然属性,因此这种感情并非爱情,是有些人受到封建遗毒污名化人类自然属性的影响,拿亲情当爱情。

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女生往往容易忽视自己对这个男人的真实欲望,也就是说,哪怕你们在一起黏腻了很久,但是你并没有真正对这个男人“动情”。

而忽视自己真实欲望的后果就是,你和这个男人呆久了,就会发现对他越来越没有感觉,但是迫于道德的束缚,你又反复拷问自己:他对我这么好?我们在一起这么久,这样离开会不会不好?

所以,这种关系到后期是种折磨。

即使在今天,依然会有不少人建议女孩相比追逐爱情,更应该委身于对自己好却没啥感觉的老实人,并建议她们即使没有感觉,也应该逐渐培养出亲情,并规定这种亲情就是爱情。

你瞧,结婚图的是对自己好,图的是利益,这和中世纪那种有利益但却没有两情相悦的契约婚姻多像啊,这不过是在含情脉脉的面纱之下,进行的新式包办而已。

如果说丰县的铁链是有型的,那么这种铁链就是无形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世纪的贵妇通过典雅爱情来反抗,现在呢?

因此一小撮卫道士编造了适配“新包办”的“新禁欲主义”,他们认为脱离了自然属性,只有社会属性的人才是高尚的。

这种人往往会期待另一半是个只有社会属性而没有自然诉求的圣人,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就是这样。

但你放心,这种人意淫中的爱人一定长得像新垣结衣,绝对不会是个坦克,尽管他们自己长得鬼斧神工,很明显他们的自然属性保存的比谁都完整,但却不允许女性有自然属性的诉求。

任何唯物主义者都不会否认人类的自然属性,人类的自然属性将伴随着人类发展,永远存在下去。

如果一个人只有自然属性,那他是禽兽。

如果一个人连自然属性都没有,那他又是什么呢?

投诉
X

选择投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