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清叔叔评价孟京辉话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不好意思,我看过多遍原著,与最高赞黄V的理解不同。
以及,对剧一片赞誉的人,普遍没
之前看过《你好忧愁》,改编自萨冈的同名小说。据说萨冈在法国是郭敬明一般的存在,而黄湘丽老师一人饰演多角的功力将一个碎碎念的故事以及它所包含的感受,精致的摆在我们面前。
我觉得《你好忧愁》改编的很棒。
于是我怀着同样的心情来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去年,由于堵车迟到了一个多小时,当天孟京辉就在蜂巢,我参加了演后谈。
第二遍就是昨天,我特意早到了半个小时,看毕,只能说我失望了。
我看到很多人在进行过分解读,暗示这个暗示那个,有种初中语文的感觉。然而那台电视在我第一次去看的演后谈时,孟京辉亲口解释"没有什么含义,放在那里是为了防止灯光全黑时丽丽什么也看不见跌倒"。
而我想批判的是对人物的解读。
我们先说原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原著我看过许多遍,原著中的陌生女人把作家奉为神灵,就像信仰基督的人将上帝奉为神灵一样,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种信仰。她的许多行为都表现出了宗教信仰特有的"仪式感"。还住在作家隔壁时,她从门缝偷窥、进作家房间等行为是仪式感;搬家后买作家的书,在报纸上发现作家的名字是仪式感;回到维也纳后第一次
她是个非常虔诚的信徒,她不像有些敷衍的教徒,仅仅是机械式的完成宗教仪式的动作,她在做这些仪式的时候,内心深处充满了朝圣感,茨威格用惊人的笔力将这种内心体验描绘的淋漓尽致,这里不再举例。
就像亚伯拉罕愿杀死长子以撒奉献给上帝一样,只要神灵召唤,任何事物她都可以放弃,原著德文中的有些词是用在宗教中的。在这里,她的神灵只主动的需要过她一次(其他都是她主动的),就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当时她正和男友在舞会,她的外套还在男友手中,此时神灵突然需要她,就像上帝突然要求亚伯拉罕杀死长子一样。她毫不质疑,毫不犹豫,毫无怨言,直接执行。
至于儿子,对她来讲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稣,为了儿子的成长,她做了许多人的情妇,用出卖身体的方式来供养儿子。正像抹大拉的玛利亚,她恰好是一位妓女,她散尽财物用昂贵的昂贵的香膏涂抹耶稣,用忏悔的眼泪为耶稣洗脚,用密软的黑发来把它们擦干; 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行刑的日日夜夜里哀哭祈祷喂他喝水;耶稣死后她进入停尸的墓穴预备亲自为其用油脂净身。
作家(父)、儿子(子)、她对作家的爱(灵),三位一体。我们会发现,陌生女人对作家的不是爱情,而是信仰,一个与基督教有类似三位一体教义的宗教信仰。
只是耶稣后来复活了。
陌生女人的耶稣却没有复活。
因此,陌生女人并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低三下四,更谈不上自轻自贱,至于神经错乱更是无从谈起。相反,她是圣洁的,她一直安安静静的生活并朝拜她的神,即便是这封临终写给上帝的信也是以平静的口吻叙述的——以平静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波涛汹涌的故事,以清凉的口吻表达了一颗炙热滚烫的心,这正是茨威格语言的妙处。
我们再来看看剧。
昨天和我一同去看的有另一位姑娘。在送她回去的车上我问她感受如何,她没看过原著,她说她觉得陌生女人歇斯底里。
是的没错,歇斯底里,这就是剧所带给我们的感受,与原著截然不同。
剧删减了陌生女人的部分仪式以及伴随着这些仪式的心理体验。印象比较深的删减有陌生女人在门口偷窥,删减了她和男仆的许多细节描写(前面只是提了一下这个人,相关许多细节被删),删减了她第一次进入作家房间时的内心体验,删减了她刚回到维也纳,第一次现身之前在楼底下等待作家的情节及相关心理活动,删减了她在第一次和作家上床时进到那个熟悉房间时的内心体验……
删减之后,失去仪式感及相关心理体验之后,就难以体现这已经是信仰,剧只是完整的讲了个爱情故事而已。
删减原因或许是时长的问题,但是剧本身添加了许多东西,比如音乐、做饭、上床的过程等。
我明白,改编改编,不可能完全根据原著来,改编的目的要么是更好的诠释原著在此基础上升华,要么是在其他方面能够再创辉煌。
我们来看看改动的地方:
1、原著中第一次送上门,陌生女人与作家睡了三晚,剧中台词说只睡了一晚,是为了突出作家的渣?
2、大量喧嚣的音乐,把气氛搞的歇斯底里;
3、怀孕之前的做饭,原著中没有这个,只是说到怀孕了以及相关心理活动(这个剧中倒是保留了,必须保留啊),而且做饭的过程非常疯狂;
4、上床过程,原著中没有关于上床的细节描写——茨威格一直竭力避免激情与荷尔蒙冲淡陌生女人的气质,剧中陌生女人拿着摄影机在床上疯狂的翻滚;
5、不少粗口的台词,夸张的肢体动作;
……
因为这些改动,陌生女人成了一个为爱变得疯癫且歇斯底里神经错乱的女子,她为了爱情出卖肉体,她面对作家低三下四。她是为了爱情变成这样,那只是爱情。
而原著中,陌生女人思维清晰、圣洁美丽、安静大方,还有足够的手段让各种男人为她服务,同时她对这些男人也心怀尊敬。面对作家,她无欲无求的完全奉献,能够以清晰的逻辑为神灵的各种利益考虑,这已经是信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并不是像《恋爱的犀牛》是个歇斯底里的故事,虽然同样是极端的爱情,但两者内核不同,马路与陌生女人也并不是同样的人。
但孟氏把陌生女人也解读成类似恋爱犀牛,各种表现比如做饭、台词、表演、音乐等等等等,都是服务于歇斯底里的,确实也都为了这个目的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还是那句话,改编改编,要么升华原著,要么另辟蹊径,才是成功的改编。
孟氏无疑想另辟蹊径,想把一个安静的人变成他所擅长并熟悉的歇斯底里风格,而且也歇斯底里的很成功,但是……
一个因爱情而
至于徐静蕾的电影,虽然安静,但停留在暗恋的层面,还不如歇斯底里呢。
茨威格原著的那种静中极闹,冷中极热的风格或许难演,但黄湘丽肯定没问题。
当然,剧也有许多非常出色的点,在此不一一列举。我最喜欢的一段就是摄影机的使用。黄湘丽老师用摄影机直接对着白玫瑰花进行拍摄,表现了茨威格抽象文字所无法表达的直观,让观众以陌生女人的视角直接看到白玫瑰是怎样的,会给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我们就是陌生女人,走进了作家的房间。
更多两性情感文章及情感答疑干货可搜索并关注郁清叔叔的微信公众号【叔叔恋爱学痴情叔】或添加婶婶恋爱学微信【aunt628】,小伙伴们快来关注吧。